投资理财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干实事,最终赚钱才是硬道理。本次养老储蓄一旦面世,毫不夸张的说,疯抢程度绝不亚于大额存单和储蓄国债,不是想不想存的问题,而是能否抢到的问题。
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五大金融产品包括养老目标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个人养老金和养老储蓄,其中前三大产品已经相继落地,后两者即将面世,而对比之下,养老储蓄(存款)综合性价比应该排第一,能抢到真的是幸运。
首先从受益上看,不仅是极低风险产品中的佼佼者,而且就算中低风险的债基理财产品也自愧不如。目前已知的有专业媒体和银行消息,广州地区养老储蓄五年期4%,而也有消息称青岛地区5年期为3.5%,尚待官宣。
当然因为这次试点是在央行和银保监统一指导下开展,四大国有银行必然同步进行,所以各地执行利率应该一致,但无论如何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3.5%以上,那么这个利率水平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
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利率是持续走低,其中存款利率本年度已经两次降息,目前3年期以上定期存款一般在3.2%左右,而3年以上大额存单一般在3.3%左右,哪怕有有人说地方小银行利率高一点,5年期定存也就3.4%左右,大额存单也不超过4%。
而备受青睐的储蓄则是同样如此,在接连降息后,目前最新利率3年期3.05%,5年期也就3.22%。
因此,即使在风险极低产品中,哪怕养老储蓄利率3.5%,也会打败几乎所有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和储蓄国债。如果能达到4%,那简直就是天花板了,保本保息到期刚兑,而且还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难道不香吗,岂有不存之理?
而在投资理财方面,个别人总是夸夸其谈好高骛远,甚至吹毛求疵,说什么4%太低了,这不行那不行,还不如炒股,买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但如果拿眼前的事实对比,岂不是笑话吗?
首先它们风险等级就不同,所以完全不具有可比性,不能只谈收益不讲风险,只有高收益伴随高风险,难道世上还有低风险高收益的好事?如果真有,恐怕馅饼也就成了陷阱。
而在收益上,即使较高风险产品,很多时候也没有干过存款和储蓄国债。
比如股市,它的高风险是众所周知的,本身就属于激进型金融产品,在资本市场的狂风骤雨中不知多少人沉浮,无数韭菜惨遭收割,“一赚二平七亏损”的滋味可能很多人都尝过,然而在规则面前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再说基金和理财产品,这两天可是惊涛骇浪。由于近期市场流动性趋紧,导致债券收益率大幅上涨,而债券收益率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引发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在恐慌性杀跌,以及巨额赎回压力下,连锁反应就是带来一波抛售潮,债券价格更是雪上加霜。
受此波及,在基金市场上,除货基影响不大之外,纯债基金以及混合类基金几乎无一幸免,净值出现大幅回撤。与此同时,理财产品市场继3月大跌以后,再次遭遇滑铁卢,全市场存续的3万多只中,超过1000只跌破净值,有的人仅仅几天时间就亏去了几个月的收益,甚至还有人本金也开始缩水了。这就是现实的,有的人梦想的一夜暴富的场景。
然而本次试点发行的养老储蓄,那可是灼手可热,你即使想存也不一定能如愿。
首先在所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传统四大国有银行发行,即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而且试点范围仅限于广州、成都、青岛、合肥和西安五大城市试点,所以其他城市居民根本没法存。
第二还要求是本地居民才能存,办理时必须携带户口证明资料,因此即使你居住在这些城市,没有本地户口也不行。
第三还有年龄限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据专业媒体和银行透露,至少35岁以上才能存,且只能存20年期,40岁可以存20和15年期两种,45岁可存20、15和10年三种,50岁以上四种均可选。
第四额度有限。四大国有银行中,每家发行上限100亿,总额不超过400亿,而且规定每人存入最多不超50万,物以稀为贵。
在利率持续走低,以及股市基金理财产品等收益率大幅震荡之下,养老储蓄的面世无疑备受瞩目,想起近期大额存单“一单难求”,以及储蓄国债的每期秒光,这次可能又有一拼了。
#11月财经新势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720233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eztwang.com/dongtai/21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