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学”,是因为,“一国之学皆可谓之国学”。西方文化还没有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学术只有“六艺”、六艺:又称君子六艺。
君子六艺指: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起源: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六艺出自于:《周礼·地官司徒·保氏》。
六艺
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
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音乐。
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射:射箭技术。
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
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剡注:谓矢发之疾,瞄时短促,上箭即放箭而中。
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
鸣和鸾: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
逐水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
过君表: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
舞交衢:过通道而驱驰自如。
逐禽左: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
书: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
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广雅》:"数,术也。"即技术、方法、技巧而已。
“诸子”、“经学”、“汉学”、“宋学”、“儒学”、“理学”等称为,并无“国学”之名。到了1840鸦片战争以后,“西学”的出现,才有了“中学”的概念。而随着当时社会出现了危机,文化信仰也发生了危机。“中学”的地位在国人心中开始动摇,才有了“国学”的概念。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写到:“将来必有一派学者焉,用最新的科学方法,将旧学分科整治撷其粹,存其真,续清儒未竟之绪,而益加以精研,使后之学者既节省精力,而亦不坠其先业,世界人治“”中华国学”者,亦得有藉焉。
为了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最基本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国学),现将他们按照:叙论、文字、经、史、子、集分类。为广大爱好者、学习研读者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01.0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2720233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文章链接:https://www.eztwang.com/dongtai/21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