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了直播带货数据造假的混乱
为什么你总是抓不到直播间的秒杀活动?
● 直播间观看和评论越多,主播越受欢迎,商品曝光率越高。很多商家都尽了最大努力,有的推出秒杀商品,有的虚构观看人数,虚假销售数据,有的购买点赞评论互动数量
● 无论是为直播间刷赞、评论、销量,还是为主播刷流量,本质上都是为直播间或主播进行虚假宣传,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属于违法行为
● 相关平台应制定合理的自治规则,积极激励诚信管理和真实数据流量的高质量企业,在主页上提供更多的推荐和曝光;对数据欺诈企业进行反向处罚,降低推荐率和曝光率。同时,制定直播行业商家和锚的准入标准,严格执行
原价959元,抢购价199元限量5000份1分钱商品,该拼手速了1元手机链接马上,大家赶紧准备抢……
看到这样的消息,天津市民王静现在忍不住皱起眉头,以为我再也不会被骗了。原来她以前在直播间购物的时候被骗过很多次:抢了一分钱的洗衣液,商家却从来没有送过货,最后都走了;听说10元买了原价1000多元的大牌面霜,她跃跃欲试,但刚上链接就秒不了。
商家说的一分钱商品真的那么多吗?如果抢到商家,真的会发货吗?尤其是原价高的商品。王静质疑。
随着直播商品的日益普及,主播在直播间介绍商品时,观看直播的数量、评论、粉丝和销量已成为行业竞争的基本要素。直播间的观看和评论越多,主播的受欢迎程度越高,商品的曝光率越高。因此,许多企业尽最大努力推出秒杀商品、虚构观众数量、虚假销售数据和购买大拇指评论互动数量。
直播带货的流量水从何而来?怎样挤干?《法治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看似秒杀实际上是引流
涉嫌侵犯买方权益
王静热衷于网上购物。她发现,为了吸引观众,越来越多的主播在直播间推出毛巾、湿巾、零食、面膜、面霜甚至手机、家电、名表等各种抢购商品。
这些秒杀商品便宜1分钱,贵1元、2元或者只需要原价的十分之一,相当于白送。王静说,但以秒杀价抢货并不容易。一分钱的商品一般上架几千份,链接刚上架就秒不,贵的商品连链接都没看到就被抢下架。她怀疑商家推出秒杀活动是为了吸引流量,注水,实际商品不多,或者纯粹是虚假活动。
来自安徽淮北的刘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注意到,在直播间公布的第二次杀戮名单中,成功抢购的人提交0秒,支付0秒。不久前,他在一个直播间听主播说,共有5件第二次杀戮产品上架。结果,20多人评论说他们抓住了它们,昵称是由相同的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乱码。
更荒谬的是,当他在直播间参加1元秒杀手机,共10部的抢购活动时,链接还没有上升,销量从0变为10。后来秒杀价链接下降了,但销量还在上升。
刘贺说:不是商家在暗箱里操作吗?所谓秒杀价,只是直播间引流的一种手段。
其他秒杀活动看似实惠,确实能收到货,但货不对板。
来自山东滨州的刘青最近在直播间看到一条项链在秒杀,原价1200多元,秒杀价只有198元。刘青头脑发热,立即抢购。结果收到的项链很迷你
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搜索了秒杀和直播的关键词,发现有1600多项相关投诉。比如60多元秒杀肉卷,店里最贵的肉卷只有20元,套餐只有50元秒杀价突然变成原价,主播说系统问题,然后关闭直播,现在没有结果拍第二杀货,结果总是显示收货地址不支持销售,其他地址不能更改等等。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认为,如果直播间以秒杀活动为引流幌子,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1),消费者在网络工作室点击购买商品合法权益损害,工作室经营者不能证明足以让消费者识别不是销售者和实际销售者,消费者声称工作室经营者承担商品销售者的责任,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也就是说,如果直播间隐瞒实际经营者身份,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可以直接保护直播间经营者的权利。陈音江说。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朱晓娟认为,工作室以各种所谓的福利吸引消费者参与交易,甚至以瞬间损失的方式,也是一种正常的商业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工作室将显示订单数量,因此在承诺折扣范围内的消费者可以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要求工作室履行承诺;如果工作室没有交易数量,消费者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贪图小便宜,同时,投诉要求直播间增加交易量标识。
受访专家认为,直播秒杀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流量,还可以让消费者购买价格优惠的产品,但前提是商家不能作弊,并引入相关机制,使抢单公开透明。
为了保证这些福利的真实性,说:为了保证这些福利的真实性,我们可以考虑引入公证机关公证、区块链等电子认证技术和第三方监管机构。进一步巩固平台责任,平台应规范直播福利相关行为,并通过技术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点赞评论自助下单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直播室为了流量直接刷。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直播数据刷服务,甚至还建立了网站和软件供直播运营商自助下单。
记者以小锚,想尽快提高工作室的受欢迎程度为由联系了最后一个代理。在支付了300多元的代理费后,另一方分享了一个软件,可以自助订购,以增加工作室的流量。同时,记者被拉入内部会员组,有许多现场直播技能和实现方法。
我们不同于网上其他刷直播数据的企业。虽然价格很高,但你可以通过下更多的订单快速返回资本,你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这个下载链接来收取代理费。代理告诉记者,不要担心使用这个App下单会被封号,他们之前接过一些大主播的名单,一场直播都是几万、几十万人气买的。
记者登录该App发现内容丰富,从直播互动到评论分享,粉丝关注,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主流的直播平台和各种直播互动方式,月销量惊人。以极速直播室赞为例,赞一次价格在0.004元左右,以1000次为单位销售。该产品月销量超过5500万,其他月销量超过100万、100万的产品很多,都与刷数据有关。
除机器人互动外,该App还提供活粉丝定制服务,如直播加粉丝群、自定义弹幕互动、稳定直播间观看人数等。,还可以下单在直播间抢购展示,每5秒到10秒显示用户XXX我买了这个产品。这种方式的价格有点贵,比如4元可以买到1000个直播间赞,但只能买到10个人加主播粉丝群。
为了验证刷数据的真实性,记者选择了一个只有3000点赞的直播间进行实验。买了2000点赞后,本该10分钟就能完成的订单直播间却没有动静。记者发现,该App还有专门的售后服务客服,客服说是在催,很快就能完成。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主播直播间的点赞量很快从4000增加到6000多,此时订单显示已经完成。
记者还购买了锚粉丝群服务。随着曝光率的增加,工作室的拇指数量仍在迅速上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工作室。大约10分钟后,直播室的拇指数量超过1万人,观众从100或200人变成了900多人。要实现这一切,你只需要自己下订单,大约20元就可以完成。
此外,记者在购物平台上看到,很多网店都在卖智能静音电击,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台机器最多可以连接8部手机,自动赞美直播,速度可以调节,从1秒99次到99秒1次。很多网络名人都买过这台机器。毕竟直播点赞越多,曝光率越大。客服说。
赵丽杰认为,无论是刷大拇指、评论、销售,还是刷主播流量,本质上都是对工作室或主播的虚假宣传,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等合法权益,属于违法行为。
江苏法学会经济法研究协会主任、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奇表示,为数据流欺诈提供技术帮助或支持也是违法的。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组织虚假交易,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商业宣传。因此,为主播设计、提供虚假交易数据的平台、软件或人工刷流量,都有助于破坏市场竞争生态。
平台制定自治规则
明确落实奖惩责任
事实上,为了加强对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监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新的直播营销形式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和平台采取了各种措施。
2020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查处虚假或误导性商业宣传、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误导性商业宣传、虚假混淆、商业诽谤、非法有奖销售等违法行为。
2022年7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的通知》,明确禁止在网络直播中通过刷单、炒信、谎称现货、虚构预订、虚假抢购、编造用户评价、虚构或篡改关注度、浏览量、点赞量、交易量等交易互动数据误导和欺骗消费者。进行虚假或误导性的商业营销宣传。
电子商务平台也在努力工作。例如,《淘宝直播平台管理规则》明确禁止通过刷卡、炒作等形式欺骗、评论、分享直播等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粉丝数量和推广效果数据。警告违规者并离线直播,删除直播内容。一般情况下,每次罚款3分,冻结直播权限24小时;情节严重的,每次罚款10分,冻结直播权限30天。
某平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平台严厉打击刷刷量、流量欺诈等违法行为。平台建立健全账户异常粉丝增加监控机制,不断清理僵尸粉丝等虚假粉丝;通过风险控制策略和风险控制模型,探索和打击网络黑灰生产。如果确认有相关行为,将根据违规程度对粉丝进行删除、屏蔽拦截或禁止。
在多项政策措施下,为什么刷直播数据的行为屡禁不止?
杜乐其分析,平台治理能力相对有限,商家开设直播间投资成本低,可能同时开设多个直播间,增加平台监管成本;现有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不足以支持平台在短时间内准确发现和打击数据流欺诈。此外,数据欺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平台带来流量和好处。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平台,数据欺诈可能被允许追求经济利益。
杜乐其说:涉案企业和接单客户的法律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刷数据欺诈的危害和个人可能受到的惩罚。缺乏监督执法资源或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场数据欺诈创造了空间。
在他看来,该平台应该在控制现场数据欺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建议相关平台制定合理的自治规则,积极激励诚信管理和真实数据流量的高质量企业,在主页上提供更多的推荐和曝光;对数据欺诈企业进行反向处罚,降低推荐和曝光率。制定商家和锚在直播带货行业的准入标准并严格执行,且不定期对直播行为予以动态监控,并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送违法信息。
从监管部门的角度,陈音江认为,相关部门要对数据造假问题加大监管力度,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水平,一旦发现企业存在数据造假问题,要依法进行严厉惩处,并向社会公开曝光。
“消费者也应用好法律赋予的权利,对数据造假等行为坚决抵制,用市场的力量倒逼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合法规范。同时,立法与司法裁判也需要跟进,让违法失序行为及时被规制。”朱晓娟说。
(原标题:直播间秒杀活动为什么总也抢不到?看似秒杀实为引流)
来源:法治日报
流程编辑:TF06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